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壤巴拉文化亮相浙江杭州,吹响壤塘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号角

发布时间:2023-09-30
字体:
访问量:
分享到:


9月28日,原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沈卫荣、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谢继胜、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韩天雍、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罗文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励轩等10余位专家教授,与来自川西北高原壤塘县的数十名工匠相聚浙江省杭州市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共赏藏风宋韵,共商文艺繁荣,共享盛世古艺。


尽管来自壤塘县的这些工匠看上去还有些腼腆青涩,但在过去十几年中,他(她)们的作品已经在北京大学首届宗教文化艺术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2015博鳌亚洲论坛峰会、浙江大学西溪美术馆、中国人民大学汉藏佛学研讨会、清华大学宗教与艺术论坛、中国唐卡艺术论坛、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诸多有影响力的学术和艺术交流活动中展示,荣获四川金熊猫奖等多个奖项,学者和艺术家对这些青少年工匠扎实的功底、独特的古韵禅风十分赞叹,同时也引发了更为深入的好奇和探究。古老的文化传承,给壤塘这个高原牧区县带来了勃勃生机,传习所的工匠们,不但圆了自己的艺术梦想,也给故土乡亲带来了希望,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壤塘县与浙江援建队伍共同举办以“壤巴拉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在文化艺术领域中的‘双创’之路”、“壤巴拉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在社会学领域中的探索之路”为题的学术交流活动,10多位学者和艺术家,从不同领域和角度对壤塘的这一尝试进行了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并提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壤塘模式”作为一个区域综合发展课题,希望对壤塘的发展进行深入总结,提供进一步优化的建议,并探究其内在的规律,如何在更广的范围发挥其价值。


与此同时,“藏风宋韵”展陈活动也在西子湖畔的恒庐美术馆拉开序幕,中国珊瑚红的底色上宋画风格“松谷图”底纹映衬着壤塘县唐卡传习所学员绘制的“水月观音图”,壤塘异域风与古宋遗风在江南水乡中相遇、相融,美轮美奂中两代古今平行运行的文风穿越时空,在壤塘与浙江温州两地交融交汇绘制出今日之盛世,走进藏风古韵展馆,堆绣、缂丝、手绘等各种工艺制作的精美唐卡悬挂在墙上,独具藏族风情的藏毯铺设在货架上,金刚杵、擦擦、石刻、藏香等点缀其中,一股浓郁的“壤风”迎面而来,与藏风宋韵展馆的陈设相映成趣,流传千年、历久弥新的壤巴拉文化吸引着众多参观者留恋逐步。

“这是缂丝唐卡,属于唐卡制作的一种门类。”壤塘县壤巴拉非遗文化传习创业园负责人桑州正在现场为游人讲解。据介绍,唐卡分为手绘、缂丝、刺绣、堆绣等多种制作手法,壤巴拉文化非遗传习创业园在传承常见的手绘唐卡的同时,尽力挖掘传承缂丝、刺绣、堆绣等多种几近失传的工艺。此次展览中该创业园把各种制作方式的唐卡展示给游人,其中最独特的要数一幅幅绘制在瓷器上的唐卡,景德镇瓷器与唐卡两种相距千里之外的千年文化以花瓶、餐具、瓷板画等形态交往、交流、交融,让大家现场感受,流转在一笔一画、一针一线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壤巴拉文化传承。

从唐卡到宋画、从堆绣到缂丝、从黑陶到粉彩、从酥油花到瓯塑……一百二十余件作品,跨越高原与江南的十余种非遗文化的活态展示带领着大家,在千年古都里领略最独特的壤巴拉文化,融合着跨越千里江山的文化血脉,鲜活的“藏风宋韵”在西湖边上吹响壤塘走向世界的号角声。

近年来,壤塘县践行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在浙江对口支援下,壤塘县先后设立唐卡、藏香、藏陶等非遗传习所46个,建起浙川文化产业园,吸纳多家唐卡传习所、16个非遗传习所入驻。在上海、深圳等地建立传习飞地基地23个,培养了大量文化技能稀缺性人才,藏陶、藏香、藏药护肤品、牦牛毛手包等一批非遗产品,热销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非遗文化与动漫、瓷器、康养进行融合,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文化人、以文聚人,以文兴业、以文振兴的作用愈发凸显。与故宫博物院签订故宫藏品唐卡复制研发项目合同;梵音古乐、藏陶、唐卡、走出壤塘,面向世界,在成都、北京,上海等地声名鹊起;西博会金奖、国礼赠品……一次次的荣誉,一次次的辉煌无不为壤巴拉文化发展写下了生动的脚注,拉开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生动画卷。

据悉,下一步壤塘将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壤塘建设目标,大力推进“农牧立县、文旅兴县、能源富县”发展战略,切实打造壤塘县域经济“3.0版本”,努力形成农牧产业全面夯实、更加稳固,文化旅游、清洁能源齐头并进、更具活力,水电光伏、矿产赋能、森林碳汇强劲增长、更快崛起的生动局面,系统筑牢县域经济发展的“壤塘底部基础”。(县融媒体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解读